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郑建超)“以前,村里是一片荒漠,现在已经种上了中药材,日子越来越有希望了。”不久前,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村民张世瑞看着满山的七叶树,感慨万千。作为湖北、河南、重庆、陕西毗邻地区唯一一所西医本科大学,学校发挥医学优势,在产业造血、教育智力支撑、健康保障、提升管理效能等方面开出“土方”,让扶贫成果在乡村提升中持续生根发芽。
工业造血:把“半通山坡”变成“嘉宝财富”
截至2014年,土台村仍是“贝壳村”,贫困发生率为56.3%。水电南水北调后此后,产业被切断,村民们没有办法补充收入。经过考察,湖北医科大学村的工作团队以专业的敏锐发现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合中药材种植,立即开出了“科技+产业”的扶贫良方。 2016年,丹江口康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揭牌。学校捐赠25万元作为产业基金,精选七叶树、天顶、牡丹等优质品种,并派药学专家全程指导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公顷,每天安排25名贫困人口务工。 2017年,全村脱贫,户均收入增加8000多元。
竹溪县仙河村,被取缔的集体茶场多年来的做法曾一度成为两个村委会的“牵挂”。 2021年学校改造后,将投入帮扶资金33万元,改造工厂建设和购置设备,邀请专家进行茶叶修剪、施肥指导,推动茶园升级改造。 2023年,仙河村与竹溪灵雅茶叶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党支部+茶企+小组+村民”的管理模式。仅从2022年起,务工村民收入将超过20万元。此外,学校还免费种植李树苗1600株,开发多功能果园,为村民扩大增收。
消费助力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持续开展“竹溪大米进校园”活动,累计采购大米20万公斤;它将家乐福超市与当地的l 农产品和销售网点,组织教职工旅游消费,把羊肚菌、土鸡等特产带出山。
帮助消费。通讯员供图
教育养智:用“知识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学实验室,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我想过尝试进入大学。”竹溪县仙河镇中心学校学生小李在参加“大手牵小手,筑起孩子梦想”调研活动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句话。 2024年5月,40名师生步行来到湖北医学院,参观生命科学馆,体验医学实践平台,接受一堂精彩的生命教育课。
这是学校教育援助的一个例子。 2021年起,“大手小手”系列交流活动已成为教育援助的一个品牌。共向县和镇中心学校捐赠机房建设资金5万元、空调6台、电脑20台,发放助学包60余份,举办心理健康急救讲座10余场。暑期“多彩假期”关爱班已连续开办三年,20年来首次接受留学生参加,累计服务了600多名农村儿童,减轻了家长的关爱负担。
学习活动。通讯员供图
针对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学校成立社会技能“雄鹰计划”团队,开展义务支教、学术教学和文体活动;探索“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模式,关注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s;推动浩口小学武术学校建设,开展支持六一儿童节的科普教学和结对活动。退休教师写春联送祝福,青年学生一步步传授艺术技艺,在乡村传播知识和温暖。
健康保障:用“专业力量”筑牢“民生线”
“我家门口看的是三甲医院的专家,还免费做白内障手术,现在我看得很清楚了。”他所在的县城的村民刘大爷拉着医生的手连连道谢。这是学校做健康救助的真实场景。作为一所医科大学,学校就是要下沉医疗资源,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宝库。
2022年起,学校与竹溪县卫生局合作举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邀请大专院校专家附属太和医院等医院开展讲座,培训1000多名乡村医生和卫生院骨干,提高基础医疗服务能力。安排直属医院专家义诊4次,为600余人次提供基础检查和治疗服务,免费送药2万余元,为4名村民实施白内障手术。
专项训练。通讯员供图
心理健康帮助也不留盲点 2023年起,学校将对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专项培训,覆盖教师96人;开展县河镇中心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活动,对7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邀请专家开展儿童心理健康讲座,筑牢心理防线农村师生逻辑防御。县河村举办“健康素养大讲堂”,定期普及健康知识,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提升管理效率:用“共创”激活“内生动力”
“我喝的是群众说了算,怎么做群众说了算,好不好群众评价。”这行红色大字对丹江口市浩口村黄土梁安置点的墙壁危害尤为严重。作为“共创”试点,它面临着公路出行不利、活动场地缺乏等诸多问题。
湖北医学院驻地工作班子转变思路,以“党建聚魂、文化聚心、能力人聚力”为抓手,培养8名骨干组成班子理事会,实现“三长”针对村民强烈反映的种菜问题,居委会牵头开发菜园,村里起身平整土地、轮胎修路。在环境整治过程中,100多名村民自愿参加志愿工作,有的下班后自愿加入,有的给予免费餐饮保障。
环境整治。通讯员供图
广场和公厕建设是试点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群众共同选址、共同投入工作,学校也投入资金帮助。广场建成后,成为村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村民梁子军、刘蓓蓓主动索取管护任务并签订管护协议,形成了“建设好比托拉拉好”的自治环境。如今,安置点道路变黑了,路灯明亮了,菜园保养得很好,村民们从“看客”变成了“主人”,实现了从“为群众办事的干部”到“为群众办事、为群众做事的人”的转变。
从土台村的中药基地到仙河村的茶园,从乡村课堂的知识传递到村口的义诊服务,湖北医学院用专业力量解决乡村发展问题,以“三真三实”的作风履行大学的责任。这道量身定制的“乡村良方”,不仅治愈了农村贫困“焦点”,还激活了乡村复兴的内生动力,谱写了秦巴山区学校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