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杰通讯员韩英
11月3日,光谷汉阳路上,两座形似巨型“CPU”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阳光下。在内部,一排排液冷服务器日夜运行。他们是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武汉超级计算中心的“超级大脑”。
“我们将于本月20日完成超算中心二期50P鲲鹏动力设备的扩容,之后超算中心总算力将达到104p。加上智能计算中心现有的400p,两个中心总算力将超过500p。” 11月3日,武汉人工智能康白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商务总监赵家新。
500p的算力相当于几十万的高p高性能计算机同时工作。从智能制造工厂到尖端实验室,从当前行业痛点到人类生活的未来,算力正像水和电一样悄然流入千家万户,重塑日常生活。
双核大脑:智能计算负责“智能”,超算负责“精准”
“算力,简单来说,就是处理数据的能力。它就像工业时代的电力,是驱动一切数字应用的主要动力;也像‘超级大脑’,帮助我们完成人力无法企及的复杂计算。”赵嘉欣说。
这个“大脑”也分为两种:擅长“快速反应、抓住机遇”的“智能计算大脑”和擅长“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超级计算大脑”。
武汉人工智能布局igence计算中心主要基于NPU,擅长处理海量数据并发现模式。它的使命是“计算快、计算好”。比如我们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可以编辑照片、自动推荐短视频的AI。超级计算中心拥有高性能CPU和GPU。其使命是“精确计算”,专门解决需要极高精确度的科学问题,例如基因测序、天气预报以及飞机和火箭设计。
“例如,训练一个大豆袋模型不需要精确的数值计算,但在设计芯片时,每个电子的行为必须计算到小数点后几十位。”赵嘉欣表示,智能计算和超级计算不是替代,而是协同,共同构成数字经济的坚实基础。
武汉超级计算中心机房。照片由提供受访单位
日常生活:用于医院诊断、法官办案等。
这个强大的“大脑”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答案是:无处不在。
在法庭上,它就是“AI助理法官”。武汉百智诚源科技有限公司借助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训练出大型法律模型。它可以在0.5秒内回答法律咨询,在1至2分钟内生成完整的判决书草案,使法官从繁重的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案件本身,将整个案件的审理时间缩短三分之二。
在医院,它是“AI诊疗助手”、“基因解码器”。武汉楚灵公司胃肠内镜AI辅助诊断软件,可在检查过程中利用智能计算实时标记息肉,提高早期癌症筛查的有效性。 评价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使用该软件超级计算中心将原本需要900万小时(约1027小时)的全细胞基因测序压缩到几天,为遗传病筛查和生命科学研究按下了快进键。
在天空中,它是“千米级天气预报员”。武汉超算中心将天气预报区域划分为1平方公里的细网格,模拟大气各部分的流体变化。它不仅告诉我们明天是否下雨,还为农业、航空、防灾等领域提供精确到“分钟级”、“一公里范围”的恶劣天气预警。
在工厂里,它是“不知疲倦的质检员”。长江计算服务器智能制造基地采用AI质检解决方案,将质检时间从人工每件30秒提高到每件5秒,让高品质服务器在政务、金融等各行业落地。因。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展厅。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打造生态:算力就像水和电,随时可用,激发创新
算力的价值超出了单一业务的交付。它就像一块创新磁石,吸引并催生了武汉充满活力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
为了生产出能像“水电”一样方便使用的算力,武汉超算中心演化出了“月租”和“公交车”模式。 “月租房”让企业长期垄断资源,持续研发;“公交车”按需使用,共享资源,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
据介绍,武汉算力双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已为近50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算力服务。ns。算力、算法和数据的碰撞在这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围绕“紫动太初”大模型,诞生了一个可以教人写投诉的AI;在智能驾驶领域,开发了“楚天舒”全场景数据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大学的实验室也利用这里的计算能力,在蛋白质结构预测、燃烧动力学等关键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
“新扩建的计算设施达到国内顶级水平,将重点为生命科学、流体力学、高端设备仿真等前沿领域提供动力。”赵嘉欣表示,我们将持续打造“算力、算法、数据、开发工具”一体化体系,让武汉不仅成为算力高地,更成为新生产力的策源地和孵化器。
今天,无形的流动算力支撑科学梦想,加速产业变革,守护千家万户的灯光,成为创新型城市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席科学家龚建亚:
武汉两个中心的总算力超过500p。其深刻价值不仅在于规模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建设“智能计算+超级计算”合作的创新公共算力基地,为区域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提供各种支撑。双算力中心的不断演进,正驱动武汉从“算力高地”向“创新资源地”稳步迈进。这一“智慧基地”的整合将为该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强劲的动力动力。
武汉将算力开放为公共资源,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在法律人工智能、智能遥感、智能医疗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优化政策,降低大学、科研机构、中小企业的研发门槛,让“普惠算力”催生“创新雨林”。
面向未来,湖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需从“算力驱动”转向“问题驱动”,引导算力资源精准赋能遥感、光电子、生命科学等湖北重点领域重点学科,或最初的突破。构建“软硬件融合”的良性生态系统,在升级计算硬件的同时,热情支持自主算法框架和开源社区建设,推动“武汉制造”基础模型和核心算法诞生。